腸道不健康容易生病?營養師點這些關鍵點
2023/08/23
腸道不僅僅只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還有將食物殘渣、人體代謝廢棄物排出體外,腸道當中的益生菌還能夠還具有能合成維生素之外,腸道同時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具有70%的免疫細胞,掌管50%的人體免疫力,可謂人體除了皮膚以外,非常重要的堅韌防護中心。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疾病起源於腸道。」,在現代醫學的認知當中,腸道環境不良還與憂鬱、自律神經失調、代謝性疾病、免疫力下降,甚至自體免疫等多種疾病相關,近幾年,「腸漏症(Leaky Gut)」一詞越來越受到營養醫學界的重視,腸漏症起因於腸道黏膜細胞間產生間隙,容易讓消化後食物中的易致敏大分子像是麩質蛋白等物質直接穿過腸壁、滲入血液、淋巴液中,造成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導致過敏、全身性的發炎,也因為沒辦法正常的吸收營養,導致營養不良而產生各種腸胃不適、身體微恙感。
造成腸漏症的原因:
1. 腸菌相不平衡:腸道中的細菌叢中分為好菌、中間菌、壞菌,當飲食不當或食物種類不多時,中間菌會大多變成壞菌,導致腸道菌像變差,失去平衡,消化代謝失衡並且影響腸道壁健康,使之變得脆弱,營養吸收不良、毒素容易滲透等。
2. 耐受低的飲食:如果本身對某些特定食物有過敏或者消化不良的情況,像是很多人會過敏的牛奶、雞蛋、麩質類食物,或是容易發炎的食物,如不好的飽和脂肪、油炸油等,會破壞腸胃菌相、腸胃黏膜細胞,導致發炎進而破損,久而久之就會破洞,導致潰瘍等狀況發生。
3. 消化液的不足:若身體機能處在較低的狀況、內分泌混亂時,消化液會分泌不足,如胰液、膽汁、胃酸等,直接影響腸道消化功能,除了讓腸道壞菌伺機而動以外,食物殘渣也會消化不完全,食物本身的壞菌也可能破壞身體健康。
4. 藥物引起:藥物的使用如抗生素,會將直接影響腸道菌相,會將腸道機能降低許多,還有消炎藥、中草藥等,也會多少影響整體腸胃健康,須注意使用這些藥物時,腸胃道的狀況,排便是否正常,可跟主治醫師討論是否有關連。
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法做到100%的腸道守護健康,但我們可以避免值得注意的壞習慣,可由下面4大原則來守護腸道健康:
1. 足夠的營養:補充具抗氧化力的維生素A、C、D、E,而像是麩醯胺酸、褐藻多醣等營養,對於黏膜修復都是重要的「材料」,幫助修復及建立腸道黏膜的完整性。
2. 使用益生菌:在補充益生菌的時候,最好可以針對不同的問題對症下藥,「因為腸道是平衡的,不是說好菌就可以一直補充,要補充沒有的那塊,否則腸道生態會更不平衡。」
3. 多纖維飲食:纖維對於益生菌而言是益菌生,意味著幫助細菌生長的物質,能夠加強益生菌效果,可以活得久一點,執行它的功能,且纖維也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吸附毒素。
4. 運動:促進腸道蠕動,讓毒素及廢物盡快排出,減少身體的吸收。
*未經同意,翻製必究*